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了漫漫长征路,胜利到达陕北。这一路的艰辛与苦难,都被抛在了身后,留下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而这一切,都被一位伟大的领袖用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记录了下来,这首诗,就是《七律·长征》。
诗歌开篇,便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势,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长征的路途是何等的遥远,途中的艰难是何等的巨大,但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这一切都不过是“等闲”之事。这种乐观自信、蔑视困难的精神,正是红军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接着,诗歌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生动比喻,描绘了红军翻越五岭、跨过乌蒙山的壮阔场景。巍峨的五岭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翻腾的细浪,高耸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也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长征途中的雄奇景色,更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则描绘了红军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但红军战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战术,成功渡过了天险;泸定桥铁索冰冷,桥下波涛汹涌,但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夺下了这座战略要地。这两句诗,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将全诗推向了高潮。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岷山,红军战士胜利会师,这意味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也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迎来新的曙光。这两句诗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展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七律·长征》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雄浑壮阔,不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更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拓展段落: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其所蕴含的时代意义是密不可分的。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战胜了无数的敌人和困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七律·长征》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歌颂,更是对红军战士革命精神的赞扬,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继续奋斗。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