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而“树之以桑”这个句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人才的思路,即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让人才得以茁壮成长。
“树之以桑”出自《诗经·魏风·伐檀》,原文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首诗歌通过伐木工人的质问,讽刺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两句,则以“不种桑树,哪来桑葚?不狩猎,哪来的野鸡挂在庭院?” 的质问,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先付出努力,创造条件。

将这个道理运用到人才培养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要培养人才,就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说明了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环境,能够激励人奋发图强;反之,一个消极颓废、充满负能量的环境,则会让人意志消沉,碌碌无为。因此,我们要努力为人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和成长。
其次,要提供充足的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科研设施、广阔的发展平台等等。只有为人才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才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最后,要给予充分的空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人才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试错、总结经验。因此,我们要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要用条条框框限制他们的发展。
总之,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需要我们用心浇灌,静待花开。让我们以“树之以桑”的理念为指引,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给予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拓展:
除了“树之以桑”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和理念,例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都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