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故事广为流传,它象征着刻苦治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你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答案是 孔子 。

这个故事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其《易》也,则殆庶几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到了晚年,开始喜欢研究《周易》,他反复研读,并为《周易》作了十篇解说,分别是《彖传》《系辞传》《象辞传》《说卦传》《文言传》。由于翻阅次数太多,把串联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好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孔子还感叹道:“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把《周易》研究透彻,那就死而无憾了。”
在古代,书籍非常珍贵,通常用竹简制成。为了方便阅读,人们会用皮绳将写满文字的竹简编纂起来,就像我们今天翻阅的书页一样。 “韦”指的是熟牛皮,而“绝”则是断裂的意思。“韦编三绝”形象地描绘了孔子刻苦钻研《周易》的场景,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孔子之所以如此勤奋,是因为他始终相信“学无止境”。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
“韦编三绝”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更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拓展:
孔子的好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孔子,将读书学习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名言警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知识的重视,以及对勤奋好学精神的推崇。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