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最近越来越迷恋“山岳潜形”这四个字。
不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那个“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自然景象,虽然那画面也足够震撼。我迷恋的,是它背后那股子劲儿,那股子在这个恨不得把一秒钟掰成三瓣儿使、人人都像开屏孔雀一样展示自己的时代里,显得尤其……怎么说呢,尤其“逆流”的力量。

它说的是一种状态,一种选择。一种关于“藏”与“露”的顶级智慧。
Part 1: 你看见的山,和看不见的山
你肯定有过这种体验吧?
开车盘山路,或者徒步,大雾“哗”地一下就起来了。刚才还轮廓分明的、青黑色的山脊线,瞬间就没了。你只看得到眼前三五米的路,周围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山呢?山还在那儿,巍峨、巨大、坚硬,一寸都没动。它只是“潜形”了。
它用一种最温柔的方式,拒绝被你一眼看穿。
这种感觉,太妙了。
它不是那种“看我多牛逼”的张牙舞爪,也不是故作高深的玄学,而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回馈给你的一份沉甸甸的、只属于你自己的确信感。山在那里,你知道它在那里,这就够了。它不需要用清晰的轮廓来向你证明它的存在。
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朋友圈、微博、抖音……我们活在一个“展示即存在”的逻辑里。今天去了哪家网红餐厅,要拍;看了一本什么书,要拍;健身练出了点儿模糊的线条,更要赶紧找个好角度拍。我们急于把生活里所有能“显性化”的东西,都变成像素,变成数据,变成一个可以被点赞、被评论的“山峰”。
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拼命想在艳阳天里被所有人看清的小土丘。
累不累?说实话,太累了。
这种“被看见”的渴望,像一种甜蜜的毒药。它给了你即时的、廉价的满足感,但代价是,你把所有的能量都耗费在了“山体表面”的植被和光影效果上。你忙着种花,忙着引流,忙着P图,却忘了山之所以为山,靠的是内里亿万年的地质构造,是那些看不见的、沉默的岩层。
Part 2: “潜形”不是躺平,是深蹲
好了,重点来了。很多人一听“潜形”,就觉得这是不是在鼓吹“躺平”?或者“佛系”?
错,大错特错。
“潜形”,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躺平,而是“深蹲”。
你想想,一个准备跳高的人,他起跳前要干嘛?他得先弯曲膝盖,身体下沉,把所有的力量都积蓄在腿部。这个下蹲的过程,就是“潜”。为了什么?为了一飞冲天的那一下“形”。
这才是“山岳潜形”的真正内核。
那不是消失,是蛰伏。不是无所作为,是把力气花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哥们儿,前几年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得风生水起,天天在朋友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我们圈子里公认的“山峰”本人。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朋友圈不更了,群里也不说话了,我们都以为他出啥事了。
大概一年后,他才冒泡。发了一张照片,是他自己捣鼓的一个小小的独立游戏工作室,背景乱糟糟的,但他笑得特别开怀。后来聊起来才知道,他那一年,辞了职,没告诉任何人,把自己关起来,从零开始学编程、学美术、学叙事。
他说了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我以前总想当山顶上那面最显眼的旗子,后来才发现,风一吹,旗子就倒了。我得先把自己活成那座山本身。”
你看,这就是“潜形”的威力。
他把过去用来社交、用来吹牛、用来维持光鲜人设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潜”了下去,用来干嘛?用来给自己“构筑岩层”。学一门硬核的技能,读一些难啃的书,做一个不确定能不能成功的项目,或者,仅仅是和自己的内心好好对话。
这些事,发朋友圈都没人点赞。但正是这些“无用功”,像高压和高温一样,把你内在那些松散的“土壤”,淬炼成了坚硬的“花岗岩”。
Part C: 如何开始你的“潜形”修炼?
这部分不搞什么心灵鸡汤,说点实在的,我自己也在践行的几条“土法子”。
-
主动制造“信息真空期”。 给自己规定,一天里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或者一周里有那么半天,彻底断网。手机扔一边去。别怕错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相信我,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这个真空期,就是你“潜形”的开始。你可以发呆,可以看书,可以去楼下瞎溜达。关键是,把接收信息的“输入”模式,切换成自我思考的“处理”模式。
-
做一件“无法量化”的牛逼事儿。 什么是“无法量化”?就是这件事儿,它的价值,不在于能给你带来多少粉丝,赚多少钱,或者换来多少夸奖。比如,坚持用胶片相机拍照,享受冲洗出来那一刻的惊喜或失望;比如,去学一门和小语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语言,就因为你喜欢那个调调;再比如,花一个下午,就为了给家里的一盆绿植换个盆,修修剪剪。 这些事,让你从“功利”的价值网里暂时逃离,回归到“体验”本身。
-
把“表达”变成“记录”。 还是那个朋友圈的例子。我们很多时候发东西,潜意识里是为了“表达”给别人看。试试看,把这个动机切换一下。你写东西、拍照片,不是为了发出去,而是为了“记录”给自己看。 你可以用一个私密账号,或者干脆就用最原始的日记本。当你唯一的观众只剩下你自己时,你的表达会变得无比诚实。你会发现,很多你以为“值得分享”的东西,其实特别无聊。而很多你觉得“不足为外人道”的微小感受,才是你生命里真正闪光的东西。 这,就是在勘探你内在的山脉走向。
结尾:成为一座看不见,但谁也搬不走的山
说到底,“山岳潜形”不是一种反社交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内在的秩序。
它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强大,从来不是由他获得了多少外界的关注和赞誉来定义的。而是由他内在的“山体”有多厚重、多坚实来决定的。
当外部世界风雨飘摇,当舆论的潮水涨了又退,当那些曾经追捧你的人作鸟兽散……你是不是还能稳稳地立在那里?
你的内在,是不是已经构成了一座巍峨的、别人看不见全貌的昆仑山?
这座山,它可能被云雾遮绕,可能在黑夜里沉默,它“潜形”于世。但它就在那里。风吹不倒,雷打不动,水淹不没。
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也最性感的一种力量感吧。
不求人人看见,但求真实存在。
与你共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