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背后的故事:一粒米中见辛劳,千行诗里悯农心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田野里一片金黄,麦浪翻滚,一派丰收的景象。然而,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这丰收的景象背后,却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和沉甸甸的负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观刈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麦收时节农村的繁忙景象。农民们为了赶在雨季来临之前收割完成熟的麦子,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即使在夜晚,也借着南风吹来的方向,判断麦子的成熟程度,不敢耽误一分一秒。

白居易观刈麦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全家老小齐上阵,为收麦忙碌的景象。妻子、婆婆带着准备好的饭菜,孩子们提着解渴的汤水,一起送到田间地头,慰劳正在田间挥汗如雨的青壮年们。这朴实的画面中,透露出浓浓的温情,也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惜暑热至,一朝便可凉。”诗歌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将目光聚焦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身上。他们双脚踩在滚烫的土地上,背部被炎炎烈日炙烤着,汗水浸透了衣裳。然而,他们顾不上这些辛苦,只担心天气变化,希望能够尽快完成收割,让一年的辛劳有个好的结果。

“念此悯农心,夜 sleep 更望凉。” 诗的结尾,白居易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目睹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他心中充满了对农民的怜悯之情,即使在夜晚入睡后,也还在盼望着天气能够凉爽一些,减轻农民的负担。

《观刈麦》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农民的尊重。

延伸阅读:从古诗看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农民生活以及社会风貌。

除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还有很多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些诗句都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

通过这些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农业生产的工具、技术、作物品种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感受古代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些诗歌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关注农业发展,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07-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395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