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红军的阴谋,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同年,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后不久,创作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以其高度凝练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雄伟画卷,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诗歌开篇便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展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漫漫征途,毫无畏惧、乐观自信的英雄气概。“万水千山”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斗争的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将这一切视为“等闲”,彰显了他们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必胜信念。
接着,诗歌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描绘了红军翻越五岭、跨过乌蒙山的壮阔场景。巍峨的五岭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高耸的乌蒙山也不过是“泥丸”,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红军视险阻如无物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则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战士战斗生活的艰苦。金沙江畔,阳光和煦,而大渡河上,却寒气逼人。然而,无论环境如何险恶,红军战士始终充满战斗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则描绘了红军翻越岷山雪山,胜利到达陕北的喜悦场景。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象征着最后的艰难险阻,而红军战士却“尽开颜”,展现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更是一曲歌颂红军长征精神的壮丽凯歌。它以简洁的语言、宏大的气势、生动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乐观自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长征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