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真有点意思。
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脑子里总会冒出一个念头:碣石在哪里?我说的不是地图上随手一搜就能弹出的某个精确坐标,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一眼望穿的地理标记。我寻觅的,是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脚下那块承载了千古风流、万丈雄心的巨石;是汉武帝“望海而还”时,眼前那片辽阔得足以吞噬一切烦恼的蔚蓝;是那些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心中描摹、在笔下挥洒的那个——意象中的碣石。

就像你我,读书的时候,谁没背过曹操那首《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那画面感,简直扑面而来!可背完了,豪情壮志一涌而上,冷静下来一琢磨:这碣石,到底是个啥地方?老师指了指教材上的小字:“据考证,位于河北昌黎一带。” 哦,就这么简单?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些地方,它存在于你的想象里,比真实的存在更有血有肉。碣石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仅是渤海边上的一块石头或者一座山,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种精神的图腾。
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地理迷,喜欢对着地图瞎琢磨。可对于碣石,我发现地图这东西,有时候也挺“糊弄人”。你输入“碣石”,它可能会给你指到好几个地方,辽宁绥中那边的秦皇岛遗址,河北昌黎的黄金海岸,甚至唐山乐亭那边也有人嚷嚷着说“我们这才是”。你说,这叫人怎么定夺?这就像你问一个老北京“哪儿的豆汁儿最地道”,能给你吵出个花儿来。
所以,我开始了一场漫无边际却又无比执着的“寻石之旅”。这场旅程,不是背起行囊,买张车票就出发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
第一站:历史的烟尘里,那些帝王将相的足迹。
你得想象一下,两千年前,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铁,连像样的土路都少得可怜。皇帝们要巡幸,那得是多么浩大的工程!车驾连绵,旌旗猎猎,浩浩荡荡地开到海边,为了什么?为了“求仙问道”,为了“示威四海”,为了“登高望远以抒胸臆”。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这些跺跺脚地球都要抖三抖的人物,他们都曾面向大海,心潮澎湃。
秦始皇,那是个求长生求到疯魔的家伙,碣石被他选作刻石纪功的地方,那刻的不仅仅是字,更是他统一六合、震慑四方的雄心。想想看,他站在海边,潮起潮落,他会不会也在想,自己能不能像这海一样,亘古不变?
到了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儿。他登临碣石,是不是也看到了秦始皇的刻石?他那时想的又是什么?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还是“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喟叹?史书没有明说,但那份面对大海的庄重感,是毋庸置疑的。
再到曹操,这位乱世枭雄。他登碣石,可没秦皇汉武那么多神神叨叨的念头。他就是实打实地抒发政治抱负和英雄情怀。他的《观沧海》,简直就是一幅声色俱佳、雄浑开阔的山海图卷。他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海的辽阔,山的雄奇,树的葱郁,百草的繁茂。他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风声,海涛声,还有他自己内心深处那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呐喊。
这不仅仅是地理考察,这是一场精神的对谈。当你想象他们站在那里,你就会觉得,碣石,它就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时光的记录仪。
第二站:地理的迷宫里,那些扑朔迷离的线索。
好吧,抛开那些高大上的历史,我们回归现实。到底哪儿才是真正的碣石?
有专家考证,最早的碣石,也就是秦皇汉武登临的,很可能在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境内。那儿有姜女石,有秦汉遗址。你去了,会看到残垣断壁,会看到被海水侵蚀的岩石。想象一下,脚下踩着的是两千年前的泥土,耳边是历史的回响,那感觉,绝对不是在旅游景点“打卡”能比的。那是一种沧桑,一种厚重,一种直抵人心的震撼。
可是,又有学者提出,曹操的碣石,更可能是在河北昌黎的黄金海岸。那里有座碣石山,虽然不高,但离海边不远。而且,历史上渤海海岸线一直在变迁,当年的“临碣石”,说不定就是指在离海边不远的山上眺望大海。你站在那儿,能看到金色的沙滩绵延不绝,海风轻拂,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岸边。少了点秦皇汉武的雄奇,多了点曹孟德的旷达与诗意。
还有更离谱的说法,什么唐山乐亭啊,甚至更远的地方。每一次,当我在各种资料里看到这些不同的说法时,都会忍不住想:古人是不是故意的?故意留下这么一个“谜团”,让后世的人去争论,去想象,去不断地追寻和考证?
这其实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争论到底有多少回,结局如何。争论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投入,一种爱的表现。
第三站:我心中的碣石,那份永恒的诗意。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要问,我到底相信哪一个?
坦白说,我不倾向于给它一个唯一的、确凿的答案。因为在我心里,碣石已经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
它更像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着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你想想,大海啊,在古人眼里,那可是充满神秘和危险的地方。可帝王将相们依然选择东临,选择眺望,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开阔的心胸。
它象征着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无论是求仙问道,还是抒发抱负,都透露出一种对超越现状的渴望。
它更象征着诗意地栖居和思考。当你站在海边,听着涛声,看着日出日落,你心中的那些烦恼、那些琐碎,是不是都会被这浩瀚的景象所吞噬?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思考,人活一世,到底为了什么?
所以,如果非要问我碣石在哪里,我会告诉你:
碣石,可能在辽宁绥中的残垣断壁里,在那些被海风侵蚀得辨不出形状的石头缝里,藏着秦皇汉武的野望。碣石,可能在河北昌黎的黄金海岸,在那些细软的沙滩上,在海浪温柔的低语里,回荡着曹操的诗篇。碣石,也可能在你我心中任何一个能观沧海、能抒胸臆的地方。也许是你旅途中偶然遇到的某个海角,也许是你窗前那盆生机勃勃的绿植,也许是你夜读时脑海里浮现的浩瀚星空…… 只要你抬头望去,心中生出一点点超越日常的壮阔与感慨,那便是你的碣石,你的精神原点。
它不再是一块固定的石头,一座不变的山。它是一份情怀,一种境界,一个由历史、诗歌和个人体验共同构建起来的,永不消逝的地理文化符号。
所以,下次当你再背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时候,请不要只把它当作一句古诗。请闭上眼,去想象那个画面,去感受那份雄心,去追问:你心中的碣石,究竟在哪里?我想,答案或许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要鲜活得多。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去体会。就在你心中那片最广阔的、最深邃的海,等你“以观”!
							
评论